萬密齋治縣尹唐肖峰,二月間患傷寒。醫進九味羌活湯,不效。
又云內傷挾外感,進補中益氣湯,不效。
又進柴苓湯去人參,病略減。
四日,復發熱,頭苦痛,醫欲下之,未決。
萬脈之,陽明少陽洪長而弦,
曰:此元氣素虛,因起早感寒得之,今病在少陽陽明并病。乍熱乍涼者,少陽也;頭苦痛者,陽明也。宜小柴胡合葛根蔥白湯。
唐曰:吾素多痰火病,勿用人參。
萬曰:元氣不足,乃虛火也。實火宜瀉,虛火宜補。
幸勿疑,一劑而病愈。
萬密齋治縣尹唐肖峰,二月間患傷寒。醫進九味羌活湯,不效。
又云內傷挾外感,進補中益氣湯,不效。
又進柴苓湯去人參,病略減。
四日,復發熱,頭苦痛,醫欲下之,未決。
萬脈之,陽明少陽洪長而弦,
曰:此元氣素虛,因起早感寒得之,今病在少陽陽明并病。乍熱乍涼者,少陽也;頭苦痛者,陽明也。宜小柴胡合葛根蔥白湯。
唐曰:吾素多痰火病,勿用人參。
萬曰:元氣不足,乃虛火也。實火宜瀉,虛火宜補。
幸勿疑,一劑而病愈。
古人曰:「瘀肉不潰,或潰而不斂,宜大補氣血。若打撲墜墮稍輕,別無瘀血等證,而疼痛不止者,惟和氣血,調經脈,其痛自止,更以養氣血,健脾胃,則無有不效。亦有痛傷胃氣,作嘔或不飲食者,以四君子湯加當歸,砂仁之類調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而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故凡治此證,須察所患輕重,有無瘀血,及元氣虛實,不可概行攻下,致成敗證。
蓋打撲墜墮,皮肉不破,肚腹作痛者,必有瘀血在內,宜以復元活血湯攻之;老弱者,四物湯加紅花,桃仁,穿山甲,補而行之。若血去多而煩躁,此血虛也,名曰亡血,宜補其血。如不應,當以獨參湯補之。」
中醫健保傷科,據聞將面臨重大的改革。
在此提供同好關於傷科內治法的一些原則,此皆古人所言,非我獨創。
古人曰:「傷損等症,腫不消,色不變,此運氣虛而不能癒,當助脾胃,壯氣血為主。」
《景岳全書》曰:「真實假虛之候,非曰必無,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一證,此以邪閉經絡而然,脈雖若虛,而必有痛脹等證可據者,是誠假 虛之脈,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或惡風怯寒,而脈見滑數一證,此由熱極生寒,外雖若虛,而內有煩熱便結等證可據者,是誠假虛之病,本非虛也。大抵假虛之 證,只此二條,若有是實脈,而無是實證,即假實脈也;有是實證,而無是實脈,即假實證也,知假知真,即知所從舍矣。近見有治傷寒者,每以陰脈作伏脈,不知伏脈之體,雖細雖微,亦必隱隱有力,亦必明明有證,豈容任意胡猜,以草菅人命哉!仁者必不然也。」
如張仲景云: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促脈為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作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又曰:遲脈為寒,沉脈為裏。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 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汗之,此又非沉為在裏之脈矣。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若只憑脈而不問證,未免以寒為熱,以表為裏,以陰為陽,顛倒錯亂,而夭人壽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專於脈,而必兼於審證,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諱而不言,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脈之而所言偶中,便視為良醫而傾心付託,其于病之根源,一無所告,藥之宜否,亦無所審,惟束手聽命於醫,因循遂至於死,尚亦不悟,深可悲矣。
先正又言: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夫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苟於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謂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而推極吾之所知乎?
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于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若脈與病應,則吉而易醫,脈與病反,則凶而難治,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哉?夫《脈經》一書,拳拳示人以診法,而開捲入首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
湯本求真于小青龍湯條有極佳的註解,以下摘錄自《皇漢醫學》。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註]平素胃內有停水之人,若患感冒或腸傷寒時,表證與胃內停水,因相互錯綜之關係,引起諸般之證狀。
《方輿輗》曰:一男子六十餘歲,患上證。余診之,即與甘草麻黃湯服之,一夜汗出,煩悶而死。後閱《濟生方》有云:「有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者,服之有效。但此藥發表,於老人、虛人不可輕用。」余當弱冠,方脈未妥,逮讀《濟生》而大悔前非。
上文的「上證」指的是皮水,簡單一點地說,就是有水腫,按之沒指的症狀。
汗、吐、下,皆屬攻法,老人、虛人皆當慎用,以免誤人。
如實之脈,指稱乍看之下是實脈,其實不是。如虛之脈,同此理。
《脈訣匯辨》卷一脈有亢制論,如是說:「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言太過之害也。此關於盛衰疑似之間,診者其可忽乎!夫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謂也。承者,受也,亢極則反受制也。如火本克金,克之太過,則為亢,而金之子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虛來複母讎,而火反受其制矣。比之吳王夫差,起傾國之兵以與晉爭,自謂無敵,越王勾踐,乘其空虛,已入國中矣。在脈則當何如?
曰,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此乾之上九,亢龍有悔也。其證設在傷寒,或因失於汗下,使陽氣亢極,郁伏於內,狀似陰證,唇焦舌燥,能飲水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然其脈雖沉,按之著骨必滑數有力,審其失氣,穢臭殊常,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譫語不休,此陽證何疑。故經曰:“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為陽盛拒陰也。”陰盛者脈必細微,至陰盛之極,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在傷寒則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證,逼其浮游之火發見於外,狀似陽證,面赤煩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黃,嘔逆氣促,鄭聲咽痛,然其脈按之必沉細遲微,審其渴欲飲水,複不能飲,此陰證何疑。故經曰:“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非熱也,此謂陰盛拒陽也。”乃知凡過極者反兼勝己之化,在於學人之細心揣測,則諸證無不洞其真偽矣。」
李延罡(李中梓的侄子)《脈訣匯辨》卷一提綱論,如是說:「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
沉為裏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于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裏,而可攻下乎?
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
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
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
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
《傷寒論》方證源於神農時代
發表時間:2008-8-3 8:17:18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08-07-23)
作者:馮世綸(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
《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是其方證和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後世稱“張仲景為方劑之祖”,即認為《傷寒論》的方證都是張仲景一人發明創造,但這不免有過譽之嫌,更不符合中醫發展史,也因此影響了正確認識《傷寒論》。因此,要認識《傷寒論》,認識經方,必須弄清楚《傷寒論》方證的起源。
經方,是指《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湯液經法》(又稱《伊尹湯液經》簡稱《湯液》)、《傷寒雜病論》(簡稱《傷寒》)為代表的中醫藥學體系,在我國醫藥學界有著深遠影響,其魅力所在,不僅是其方藥及方證,更關鍵在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傷寒》方證起源於神農時代,《本經》標誌了經方的起源。《本經》的撰成年代和作者是誰,至今仍不清楚,但一致公認是我國最古最早的醫藥學著作,代表了我國醫藥的起源,如徐靈胎於《本草古今論》謂“本草之始,起于神農 ”如是說。其實其與《傷寒》一樣,“神農一日遇七十毒”,不是一個人、一個朝代所完成的,而是我們先人祖祖輩輩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它起始於神農時代。
《本經》所以依託神農之名,一是確與神農有關;二是因在神農時代雖沒有文字,但已積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識,後世記載其內容權當屬於神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說:“神農時代大約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黃帝之前。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79 年至1984年對河北省蔚縣的多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6處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築,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層上向下挖約40釐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進行抹平,然後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堅硬,火堂位於屋子的中央。同時又發現許多石器、陶器等屬仰紹文化。又於 1995年在河北省陽原縣姜家梁遺址考證,恰好與考古學上的仰紹文化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也與史書中記載的神農氏時代相對應。這些考古資料,證實了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時代,生活於大自然環境中,逐漸適應環境、認識大自然,體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環境)有白天、黑夜、寒、熱、溫、涼陰陽變化,人體亦有相應變化。為了防寒、防止生病則蓋窩棚、房屋而居,為了進一步防寒,則於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門向南開;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顯然從生活上認識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陰陽之理。同時生活中難免疲勞受寒,引起頭痛、惡寒、發熱等症狀,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熱熨皮膚,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熱湯、熱粥同時蓋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藥煎湯熏洗而解、或用生薑、蔥、大棗等煎湯熱服及加蓋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經方又稱 “湯液”),或用大黃、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當時雖沒有文字,但積累的經驗被流傳于後代,當有文字後便記載下來。《本經》所記載:“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大黃,味苦,寒。下瘀血……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 ”……365味藥,顯示了神農時代用藥總結,顯示用藥理念與《傷寒》一脈相承。因這些醫藥知識產生於神農時代,稱之為《神農本草經》當名實相符。有關《本經》成書的時代,章太炎認為:“神農無文字,其始作本草者,當在商周間,代有增益,至漢遂以所出郡縣附之耳”; 錢超塵 教授據《周易》有“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國語•楚語》有“若藥弗暝眩,厥疾弗瘳”、《論語》有“季康子饋藥”等關於藥物知識記載,認為“先秦時代人們對藥性藥效已有所認識,並載於古書,《本經》形成于先秦乃至周初,增補於漢代,《漢書•藝文志》所以無其名者,或與《湯液》32卷合為一書亦未可知”。說明不是一朝一代一人所著成,但其起源確是始于神農而早于岐黃。
《本經》中“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論述,根據症狀反應用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反映了經方科學的起源,是根據人患病後出現的症狀,以八綱辨證、以八綱辨藥,開創了以八綱辨證的經方醫學體系。書中更詳於記述了365味藥物,以四氣五味適用於人體患病後,表現出寒、熱、虛、實、陰、陽的症狀論述,顯示了單味藥防治疾病的經驗,其述證主用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即八綱理論,標誌了經方基礎理論的起源。
任應秋 老師考證認為,張仲景系《神農本草經》一派,主要依據是兩者都是用八綱辨證。《本經》單味藥和適應證,實際是單方證,這在《傷寒》可見有相類記載,如一物瓜蒂散方證、百合洗方證、文蛤散方證、礬石湯方證、苦參湯方證、狼牙湯方證、大豬膽汁方證、大烏頭煎方證、甘草湯方證、豬膚湯方證、雄黃熏方證等等,這些方證與《本經》一脈相承。後來發展為複方證,其理論仍是用八綱辨證,而不用臟腑五行、經絡辨證,對比《本經》與《傷寒》的內容即可清楚。更重要的是,《傷寒》中有許多記載了神農時代的醫療經驗,如《傷寒》中多處記載“若被火者”、“若火熏之”、以粥治病、以麻黃湯發汗、以大承氣通腑實等治法,標明了漢代對神農時代的繼承和批判及弘揚。
皇甫謐《甲乙經序》謂:“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說明《湯液》、《傷寒》的方證,不論是單方方證還是複方方證,都與《本經》有淵源關係。即說明《傷寒》的方證,起源於神農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傷寒》方證起源於神農時代,《本經》不僅指方藥、方證,更重要的是其理論,即八綱辨證理論,亦起源於神農時代。
蒲老(蒲輔周)生前經常強調:「有是證,用是方。」臨證須以法治病,不可以方求病。准此精神,他曾以附子湯及真武湯治療陽虛型高血壓,屢獲佳效,實古為今用之良好範例。(摘自《四川名家經方實驗錄》)
一例腸傷寒治驗的辨證思路
摘自http://www.cntcm.org/cgi-bin/printpage.cgi?forum=2&topic=7771
作者:婁紹昆
發佈時間: 2006/10/13 00:14pm
周俊,男,28歲。住址:溫州市洪殿菜場。
初診日期:1996年 10月9日(一青年男性步入診室,觀其身體較壯實,體態還自如,精神稍差,面色略青白,表情淡漠。)
醫生:哪里不舒服?
病人:發燒,住院50天了,體溫是38.8 ℃,西醫診斷為腸傷寒。(聞診:語聲略沙啞。)
思路:中醫所說的發熱包括了“自覺”和“他覺”兩種,“他覺”發熱又包括了“體溫表測之”與“醫者用手觸摸之”,故該患者具有“發熱”的表現。
醫生:請說說發熱開始時的情況。
病人:我僑居西班牙已七年,今年才回國探親,8月16日下午從馬德里上飛機,上飛機時就覺得不舒服,頭有點痛,還怕冷,晚飯也不想吃飯,當時沒量體溫,但夜裏覺得冷得厲害,到了上海機場時,人就有點支持不住了,後來又轉機到溫州,在上海飛往溫州的飛機上, 感覺到發熱、怕冷、頭痛、腰痛、倦怠、不想吃任何東西,連坐多坐不住了。到家後,一量體溫才38℃。體溫雖然不高,但全身不舒服,就到某大醫院看病,當時檢查血常規,知道白血球下降了,經過幾天的檢查和臨床觀察,初步診斷為腸傷寒,就住院治療了。住院治療期間,體溫一度高達40℃。近一星期來,體溫一直維持在38℃左右。全身還是很不舒服。
醫生:能把住院病歷給我看看好嗎?
病人:在這裏,但是是影本。(觀其病歷,確斷為腸傷寒,西藥常規治療。)
思路:古人所謂傷寒或溫疫,相當於現在所謂的腸傷寒。《傷寒論》是援從診治腸傷寒及類似腸傷寒的急性熱病為例,研求患病機體的普遍反應規律,並在其基礎上,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醫生:現在感覺到哪里不舒服?
病人:頭痛,煩熱,怕風,有時怕冷,你看我穿這麼多衣服也沒用。兩脅脹滿難過,西醫認為是肝脾腫大所造成的。
思路:中醫問診,把“問寒熱 ”擺在第一位。“問寒熱”的重要性,在於分別疾病類型是外感還是內傷。50天前,病人突然體溫升高,卻自覺怕冷,為惡寒與發熱並見.是外感太陽病重要根據。然而緊接著50天的發燒和住院治療,現在還感覺到有頭痛,發熱,,惡寒等太陽病證,就有點反常了。但《傷寒論》六經辨證注重外感熱病當前的脈證,注重研求患病機體的普遍反應規律,而不拘泥於發病的時日。所以,辨證思路還是沿著當前的主症向前推進。接下需要詢問有關寒熱並見的詳細情況。
醫生:發熱怕冷是同時出現的嗎?
病人:除發熱怕冷是同時出現外,有時還感到一陣子冷,一陣子熱。每天反復出現好幾次冷熱交替出現的症狀。但一天裏,上午、下午,白天、夜晚體溫波動不明顯,一直維持在38.5 ℃左右。
思路:患者怕冷與發熱同時出現,這就是《傷寒論》所謂的太陽病的“惡寒發熱, ”;怕冷與發熱交替出現的症狀,就是所謂的“往來寒熱”,它是診斷少陽病的重要根據。寒熱並見兼有往來寒熱, 加上兩脅脹滿,顯然是太陽少陽並病。頭為諸陽之會,三陽病都有頭疼,所以要問清楚頭痛的性質和具體位置。
醫生:頭在什麼位置痛?頭部除頭痛外,還有其他什麼感覺?後頭項部有沒有什麼異常的感覺?
病人:頭部疼痛在頭的兩側和後頭項部, 頭還有點兒暈暈的感覺。剛發病時後頭部項背部感到強急,當時我懷疑患腦膜炎了,後來住院治療時,項背部強急感就消失了。
思路:頸項強直也是太陽病風寒表證的特殊主症,兩旁頭痛是少陽經絡氣血受阻。頭部除疼痛外,還有點暈暈的感覺。這就是少陽病提綱證中的“目眩”的症狀。太陽病有表虛、表實之分,臨床以有汗、無汗作為鑒別的標準。所以需要問清患者出汗的情況。
醫生:有沒有汗?
病人:發熱時有汗,但汗出不暢,出汗後,更加不舒服。
思路:太陽病的桂枝湯證中的汗出,和陽明病白虎湯證中的汗出及少陰病中的汗出不一樣,它是由於營衛失司,衛不固營,營陰外泄而汗出,但由於風寒束表,其性收引,肌腠閉塞,故使汗出不暢。在外感厲毒風寒之邪,侵襲肌表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它對於選方用藥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要詳細詢問有關症狀。
醫生:有沒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病人:沒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醫生:你剛才說頭部除疼痛外,還有點暈暈的感覺,那口裏和咽喉裏有什麼感覺?
病人:口裏主要是感到有點苦。咽喉有乾痛,聲音有點沙啞。
思路:在少陽病提綱證中,明確提出:“口苦,咽痛,目眩”。患者他全部具備。
醫生:胃裏有什麼感覺?大小便情況怎麼樣?
病人:50天來,胃口一直不好,一吃東西就想噁心。大小便情況還可以,大便的量少了點,小便顏色有點黃。
思路:《傷寒論》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定為主症外,還把“心煩喜嘔,默默不得飲食” 列為主症。患者以上所說的症狀,基本符合小柴胡湯證。在太陽病和太陽病少陽並病中,經常會出現全身關節都不舒服,所以要詢問全身關節感覺?
醫生:全身關節有什麼感覺?
病人:自發病以來,全身關節都不舒服,又酸又痛。
思路:這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肢節煩痛”。患者初步認為患者是太陽病少陽並病的柴胡桂枝湯證。但需要進一步通過腹診、舌診、脈診來鑒別診斷。
醫生:請你伸出舌頭給我看看。伸出手來給我把把脈。(患者舌淡紅,舌苔薄淡黃;切脈所得,脈象浮弦略數。82次/分)
思路:脈象浮弦數是太陽少陽並病的常規脈象。脈象略數是腸傷寒的獨特的脈象――“相對遲脈”。舌診提示外感風寒化熱的趨向。現在還需要從初步診斷的“太陽病少陽並病的柴胡桂枝湯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病情資料來核實這一結論。中醫四診中,切診包括脈診、腹診、經絡診。腹診是仲景診斷學說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比較客觀,操作性強,可使診斷更加準確。日本漢方家非常重視腹診,吉益東洞強調:“腹證不詳,不可處方。”這的確是得道之言。腹診時,醫生常在病人的左側用右手診察,此時應注意的是,如在腹診一開始時,醫生突然以手指強壓腹部,則病人會突然緊張,或怕癢而矜持,診察無從下手。故必先用手掌貼近腹壁,輕徐地向腹部撫壓。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診其腹壁的厚薄;腹部各處,如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脅部的抵抗度;腹直肌的緊張度;以及腹部各處的動悸情況。腹診時,應問明食後不久還是食前空腹,大小便情況。《傷寒論》中柴胡桂枝湯證除“兩脅苦滿”之外,一般都會出現“心下支結”的特殊腹證,所以還需要通過腹診來證實。
醫生:請你躺下仰臥,把兩腿伸直,兩臂順沿兩脅伸展,腹部不得用力,使之弛緩,心情不要緊張。(腹診時發現該患者“腹直肌拘攣”,這是桂枝湯和桂枝加芍藥湯常見的腹證。又在季肋部感覺到充滿感和阻力,從季肋弓下緣手指向插胸腔深按時,指頭下面感覺到有抵抗而不能插入,此乃是柴胡湯的典型“兩脅苦滿”的腹證。患者左右季肋弓中部以下的腹直肌隆起於腹的淺表,恰如支援著心下,此乃是柴胡桂枝湯證的特殊腹證,《傷寒論》中將此腹證,命名為“心下支結”。)
思路:“心下支結”和“心下痞硬”的腹證很相似,腹診時要通過醫生的觸覺和患者的異常感覺去區分。
醫生:上腹部有什麼感覺?
病人:上腹部沒有疼痛,只是感到胃脹,胃好象有東西撐著。
思路:患者主要症狀符合柴胡桂枝湯證,《傷寒論》中說:“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除“傷寒六七日”。不符合外,其他症狀一一 符合。而發病的時間問題,歷代醫家均認為,不必拘泥。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臨床資料,得出四診病情記錄和證名診斷結論如下:
[病案記錄]
主訴:惡寒發熱50天
[四診綜敘]
患者因厲氣傳染而發病,初起惡寒、發熱,頭痛,西醫住院治療50 天。因體溫未恢復正常,求診于中醫。刻診所見:惡寒、惡風、發熱,自覺惡寒明顯,往來寒熱,有汗,口苦,咽痛,目眩。伴見兩旁頭痛,肢節酸痛。舌淡紅,舌苔薄淡黃;脈象浮弦略數。(脈搏:82次/分;體溫:38.8℃)腹診時發現“腹直肌拘攣”“兩脅苦滿”、“心下支結”等腹證。
[證名]
太陽少陽並病的柴胡桂枝湯證
[治法]
調和營衛,和解表裏
[解析]
患者因外感厲氣傳染而發病。厲風寒毒之邪,侵襲肌表,引發太陽病,因未及時解表,故出現太陽少陽並病。外邪襲表,衛陽被鬱,肌表失卻溫煦而惡寒;邪氣外侵,正氣抗邪,故發熱。綜上所說,惡寒、發熱,頭痛、汗出是太陽病的桂枝湯證。口苦,咽痛,目眩是少陽病的提綱證,“往來寒熱”“兩脅脹滿”,均為少陽病柴胡湯證的典型主症。 “心下支結”的腹證,是柴胡桂枝湯證的特有症象。患者舌淡紅、舌苔薄淡黃,脈象浮弦略數為太陽病表證兼有邪入半表半裏之象。四診合參,符合太陽病少陽並病的柴胡桂枝湯證的證候特點。應該指出,柴胡桂枝湯證既可以看作是太陽病少陽並病。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中間過渡證型。《傷寒論》它把外感熱病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發生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把這個過程分為六個連續的階段(六經),每一經病又分為許多證,證與證之間既是相互連續的,又是相對獨立的。方證既是一組最常見、最典型、相對固定的症狀、體征組合,又是一個發生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辨證施治的精髓在於根據“證”的變化調整用藥,證的“固定”是相對的,證的“變化”是絕對的,證與證之間是連續的,證與證之間有許多過渡型,隨著方證的變化,湯劑也跟著變化。
[方藥]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15, 黃芩10, 桂枝10, 白芍12,半夏10, 大棗5枚, 生薑5片, 甘草10 一劑
[針刺穴位]
太陽(三棱針刺血後,拔罐)
[治療效果]
三棱針刺血拔罐後,大概不到半個小時,頭痛明顯減輕。服藥一天后,惡寒發熱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其他各種症狀都明顯減弱。自行出院,繼續服用加減柴胡湯劑 7劑,隨後患者自行停藥,一個月後健康地返回西班牙。五年後再次回國探親時,登門致意。大家回顧五年前的治病經歷,都感歎不已。
以下是我同學轉寄來的笑話,大家笑一笑吧, 有益身心喔!-------
今天晚上七點三十九分
捷運中山站廣播:各位旅客請注意,剛才在詢問處加值的旅客,請把盤子還回來,謝謝。
是誰把人家放錢盤子拿走啦 ~~
快拿去還人家吧 XD
我聽過比較好玩的是
上車後駕駛員廣播
「各位旅客請注意,當列車進站時,請勿超越黃色警戒線,以免發生危險,尤其是剛剛那位穿橘色鞋子的先生,知道你的鞋子很帥,但也不能越界。謝謝合作」
然後隔壁車廂就傳來一陣殘酷的笑聲 XD
我也貢獻一個挺好玩的駕駛員廣播
[各位旅客請注意 ,balbal........
突然 '碰 '一聲 (東西掉落聲 )
[幹 !]( 手忙腳亂的撿東西聲 )
一陣寂靜後: [各位旅客 ,剛才車長廣播中 ,有不雅 文 字出現,台北捷運局致上最大誠意致歉 , 敬請各位乘客見諒 ]
剛說完 , 車箱內就傳來陣陣偷笑聲 ~~~~~~~~~~~
大概兩三年前跨年的時候吧,幾個人想去市政府倒數,又懶的在之前的演唱會跟別人擠來擠去
就先在別的地方閒晃想說等時間差不多了再坐捷運去;沒想到時間沒抓好 錯過了倒數的時間
這時候捷運上廣播就響起來
駕駛員 :
「啊 ...新年到了 讓我們一起倒數
淑 .. 九.. 八 .. 七 ..六 .. 五 ...( 慢慢的念)
啊 來不及了 素三二一 (快速的念完 )
大家新年快漏! 」
駕駛先生一開始數太慢只好後面加速念 @@這個比去市政府倒數還讚 啦
我聽過ㄧ個比較好笑的是,坐新店線到南下到古亭時應該都會有廣播提醒往中和旅客要換車對吧。
但那次是過了古亭後,在往台電大樓的途中,廣播說了:
「往中和的旅客請注意,往中和的旅客請注意 ....(聽到這時大家傻眼,以為自己坐錯了 ....)不要懷疑,您已經搭錯車了...... 」
真的是 ....吊人胃口也不是這樣
強者我同學,有一次搭捷運時,他鉛筆盒裡面的鉛筆掉了一地,強者我同學當然要彎下腰去檢那幾枝鉛筆 ...
結果車廂廣播來了:
各位旅客請注意,在第 X 車廂的那位戴咖啡色粗框眼鏡的旅客,列車即將到站了,請您盡快坐好,現在不是做伏地挺身的時候 .. .謝謝您的合作
隱約聽到車廂每個乘客的奸笑 ...╮ ( ╯ _ ╰ ) ╭
看到這系列就讓我想到之前朋友跟我說有ㄧ天下雨 , 他坐捷運當門要關上時同車廂有個
小弟弟就用雨傘擋住門,於是門就自動開啟,後來門又關上他又去擋 ,重複了大概三四次,
我朋友那時原本準備要叫他別再玩了,結果就聽到廣播說:
第 X節車廂的小弟弟,如果你再用雨傘擋住門,我就把它給夾斷!!
結果那小弟弟當場嚇到,就不敢再玩了,由此可見應該是每ㄧ節車廂都有監視器 !
有一次搭捷運
廣播到站的系統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於是一路上都聽到
劍潭(國 ).劍潭 (台) .劍潭( 有點奇怪的客家話). Jiantan(不太標準的英 文)
跟以前的捷運不一樣;聽了好幾站才發現,原來是列車長大叔自己廣播的 .../_\
他應該沒想到有一天還要身兼廣播系統吧
這是發生在一年多前的事情,不過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好笑∼
先前情提要一下,台北捷運有條線叫做小南門線,只有一輛列車在中正紀念堂∼小南門∼西門三站間往復行駛。
好,這天當我從中正紀念堂上車坐定之後,就很無聊的東看西看,等他關門(大概會開個一分鐘左右)
車上人很少,每個車廂大概只有兩三個人而已
這時候廣播來了:
「嗯哼 ...那位穿鮮黃色上衣的先生,你 真 的不下車嗎?
我這一小時內已經在這班列車上看到你五次了耶, 你究竟∼要去哪裡呢∼(拉長音)」
然後本來就很安靜的列車更安靜了,然後後方車廂爆出一陣大笑,一堆人都探出頭來看,一個穿著鮮黃色上衣的男生用雙手摀著臉,一溜煙地衝上了電扶梯。
那個速度應該可以破百米紀錄了XD
我想這件事情對於那位男生應該是一生中無法抹滅的陰影吧?
小建中湯證有比較明顯的腹證:腹直肌痙攣,顯現于淺表,腹壁扁平,呈繃緊狀態,但按之軟而無抵抗感,內無硬物、包塊等。在臍周圍向腹底按壓,可觸及腹主動脈的搏動。
小建中湯證的舌象,舌苔可以是薄白苔、薄黃苔,也可以是厚苔,但舌質必柔嫩,有光澤。若舌質為堅老而苔厚膩者,就不適宜了。 (摘自《經方一百首》)
唐步祺曰:筆者在臨床中,臨治小兒流口水不止者,診斷其為胃中積熱所致,選用調胃承氣湯治之;若見小兒面色嫰白,出氣冷,流口水不止,多以小半夏湯加茯苓、白朮治之而癒。
(摘自《鄭欽安醫書闡釋》)
建木按:「胃中積熱所致,選用調胃承氣湯治之」,這句話,讓我大開眼界。未來有機會,得要試試才知道。
唐步祺曰:筆者在臨床中體會到六淫咳嗽,雖與時令密切相關,如冬多寒,春多風,夏多熱、暑、濕,秋多燥,而亦不可盡拘,尤以傷寒咳嗽,最為普遍,四時皆有,固不拘于冬令,應按症求因,審因論治。而內傷咳之難治,實因先傷他臟,由他臟影響及肺而咳嗽,此他臟為本而肺為標也。凡治內傷者,使不知治他臟而單治肺,則咳終不愈。
(摘自《鄭欽安醫書闡釋》)
建木按:豈只治咳不可盡拘時令,萬病皆不可盡拘時令也。
鄭氏云:大凡陽虛之人,陰氣自然必盛,陰氣盛必上騰,即現牙疼、齦腫、口瘡、舌爛、齒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陰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即助陰以滅陽也,辨察不可不慎。總在這陰象上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無神之類是也。千古以來,混淆莫辨,含糊不清,聰明穎悟之人,亦僅得其半而遺其半,金針雖度,若未度也。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
又曰:仲景立法,只在這先天之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不專在後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黃,誠陰陽二症之大柱腳也。世風日下,稍解一二方,得一二法者,即好醫生也。究竟仲景心法,一毫不識,開口即在這五行生克上論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摘自《鄭欽安醫書闡釋》)
唐步祺曰:虛火上沖之病最常見者,為現今醫學所稱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雖經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等法治療,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終不愈。筆者常用扶陽抑陰,如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等方劑施治,每獲良效。
(摘自《鄭欽安醫書闡釋》)
建木按:此語不假,余亦多有此經驗。
汪石山曰:(上略)夫脈經一書,拳拳示人以診法,而開卷入手,即言觀形察色,彼此互參,可以決生死。望聞問切,醫者不可缺一,豈可偏廢耶。(《皇漢醫學》)
建木按:
求醫者的心態,有的直把中醫當做看相的,手一伸,就要您把他的病情一一道來。若準者,必門庭若市。
據在下所知,把脈很神的醫者有二類,一種是手特別敏感者,故能知之;一種是神通(鬼神通居多),把不把脈已不是重點,反正他就是知道,連您血糖值多少,都能精準到個位數。
患者一見如此之神醫,信服至極,病也就好一半了。
另外還有一種喜歡罵人的醫生,言語極其粗鄙,對付懷疑型和武士型的患者,倒是非常好用。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夫諸緊為寒,而指下須當深辨。浮沉俱緊者,傷寒初起之本脈也;浮緊而沉不緊者,中風脈也。若下後結胸熱實而脈沉緊,便不得謂之裡寒。此吐下後而氣上沖者,更非裡寒之脈矣。蓋緊者弦之別名,弦如弓弦,言緊之體,緊如轉索,謂弦之用,故弦緊二字可以并稱,亦可互見。……若遇粗工,鮮不認為真武病。(摘自《傷寒來蘇集》)
建木按:柯琴也說「弦緊二字可以并稱」。有學者謂我醫案時常弦緊并稱為誤,請看柯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