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摘錄 (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an 07 Fri 2011 16:25
  • 脈神

《景岳全書‧脈神章》:


矧人之疾病,無過表裡寒熱虛實,只此六字,業已盡之。


然六者之中,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


蓋凡以表証、裡証、寒証、熱証,無不皆有虛實,


既能知表裡寒熱,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以一貫矣。


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用攻用補,無逾虛實。


欲察虛實,無逾脈息。


雖脈有二十四名主病各異,然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隱微,大有玄秘,正以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


言脈至此,有神存矣。


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則毫厘千裡,必多迷誤,故予特表此義。


有如洪濤巨浪中,則在乎牢執柁杆,而病值危難處,則在乎專辨虛實,虛實得真,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


其或脈有疑似,又必兼証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緩孰急。


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說:


火這種病,當分虛實。


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可以清瀉心肺有餘之火。


但如果是老人或體弱,或是因為飲食勞倦而發的,這是不足之證,應當治以甘溫之劑。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千金》認為,害喜的病因為:


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或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者。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中梓曰:


不善學者,


師仲景而過,則偏于峻重;


師守真而過,則偏于苦寒;


師東垣而過,則偏于升補;


師丹溪而過,則偏于清降。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6 Tue 2010 20:28
  • 虛火

丹溪有云,虛火可補,參、朮之類是也。


東垣有言,人參、黃耆、甘草三味,退虛火之聖藥也。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景岳曰:


小兒之病,古人謂之啞科,以其言語不能通,病情不易測。故曰︰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此甚言小兒之難也。然以余較之,則三者之中,又為小兒為最易。何以見之?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以至驚風吐瀉,及寒熱疳癇之類,不過數種,且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痴頑者之比,余故謂其易也。


第人謂其難,謂其難辨也;余謂其易,謂其易治也,設或辨之不真,則誠然難矣。然辨之之法,亦不過辨其表裡、寒熱、虛實,六者洞然,又何難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証而無裡証,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止有裡証而無表証,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証,如熱渴、躁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証,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惡心喜熱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裡寒熱之証,極易辨也。


然于四者之中,尤惟虛實二字最為緊要,蓋有形色之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脈息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也,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也,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也,脈息滑實與虛細者有異也,故必內察其脈候,外觀其形氣,中審其病情,參此數者而精察之,又何虛實之難辨哉。必其果有實邪,果有火証,則不得不為治標,然治標之法,宜精簡輕銳,適當其可,及病則已,毫毋犯其正氣,斯為高手但見虛象,便不可妄行攻擊,任意消耗。


若見之不真,不可謂姑去其邪,諒亦無害,不知小兒以柔嫩之體,氣血未堅,臟腑甚脆,略受傷殘,萎謝極易,一劑之謬尚不能堪,而況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氣,不思培植而但知剝削,近則為目下之害,遠則遺終身之羸,良可嘆也。凡此者,實求本之道,誠幼科最要之肯綮,雖言之若無奇異,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于篇端,首以為言,然非有察察之見者,固不足以語此,此其所以不易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論雖通言診法之要,然尤于小兒為最切也。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治心傳》曰:


古人以小兒為啞科,最為難治矣,因其不能自言疾苦,體弱易變,以及痘疹之異耳。余為不然。惟小兒之病,雖不能自言病狀,惟無七情之擾,其所患者不過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內傷不越乳滯、飲食而已,其頭緒簡略,甚為易治。


奈何世多不察,致市醫詐欺,妄立驚風一科,每用重鎮開竅丸藥,禁絕乳食,致質弱稚體,何堪受此酷烈,往往變出角弓反張、搐掣之狀;又妄加針刺,疼痛啼泣,實令人目擊心傷。


是以推測仲景《金匱》文義,豁然有悟。仲景云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隱與小兒之病象相符。況小兒質嫩,不耐風寒,偶覺感觸,即見身熱、筋強,甚則反張、搐搦等狀,與《金匱》痙病證候隱合。庸醫不知,遂妄立驚風之名以惑人。


余繹其理,小兒之病,脾胃獨多,情志未通,脾胃用事。奈近世庸醫,妄執小兒肝火獨甚,將一切脾胃見症,皆誤認肝火。不思肝為春生之臟,初生之肝,豈可指為病藪,以生氣當病氣,殊屬庸妄已極哉!或謂小兒為純陽體質,言出錢乙,奈庸俗不知,引為口實,非古人所及知。蓋小兒為稚陽,惟易病熱,兼以乳滯變痰,於是有熱痰、風痙之症,乃小兒恒有之病。奈何世之庸工,捏造急驚、慢驚以誤人哉。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儀洛曰: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証。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証於何辨。証不辨。藥於何用。


又曰:凡藥皆可傷人。況於性最偏駁者乎。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粉瘤,現代醫學稱之為「皮脂腺囊腫」。


以西醫的外科手術眼光來看,不難治療。


(膽小的人不要看)請看這個網頁http://www.hifu-ss.com/2008/11/30/%E3%81%9F%E3%81%8B%E3%81%8C%E7%B2%89%E7%98%A4%E3%80%81%E3%81%95%E3%82%8C%E3%81%A9%E7%B2%89%E7%98%A4%E3%80%82/


 


古代中醫外科手術不發達,所以張景岳才有這樣的說法:「余嘗聞之,先輩曰,瘤贅既大,最畏其破。非成膿者,必不可開。開則牽連諸經,漏竭血氣,最難收拾,無一可活。及詳考薛按所載數人,凡其破潰者,皆至不治,誠信然也,不可不知。


 


以當時的醫術,若切破未成膿的粉瘤,的確很容易發炎,甚至喪命。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瘤贅一証,如前薛論,已盡其略。


然此五瘤之外,又惟粉瘤為最多,蓋此以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刺之屬,但有淺深耳。深者在皮裡則漸成大瘤也。


余嘗聞之,先輩曰,瘤贅既大,最畏其破。非成膿者,必不可開。開則牽連諸經,漏竭血氣,最難收拾,無一可活。及詳考薛按所載數人,凡其破潰者,皆至不治,誠信然也,不可不知。


茲紀予于三旬之外,忽于臀下肛門前骨際皮裡生一小粒,初如綠豆許,不以為意,及半年而如黃豆矣,又一年而如皂子,復如栗矣。此時乘馬坐椅皆有所礙,而漸至痛矣。然料此非敷藥可散,又非煎藥可及,使其日漸長大,則如升如斗懸掛腰股間,行動不便,豈不竟成廢物乎。抱憂殊甚,謀之識者,皆言不可割刺,恐為禍不少。予熟籌數月,莫敢妄動。


然竊計,此時乘小不取,則日后愈大愈難矣,將奈之何。嘗見人臀股間受箭傷者,未必即死,此之利害不過如是,遂決意去之。


一日飲酒微醺,乘醉以柳葉針刺之,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屬,蓋即粉瘤也。刺后頓消,予甚快然。又兩日后,則腫如熱癰,予以會通膏貼三日,膿潰而愈,予又快然。不兩日又腫起,更熱更大,予則大懼大悔,謂瘤贅誠不可刺也。然而無奈,復以會通膏貼之,又三日而大潰,則潰出一囊如魚胞者,然后收口全愈。


今愈后數十年,此間仍有一小竅,誠險証也。向非予之勇決,則此后不知作何狀,使開之再遲則真有不可收拾矣。是以病不早治,則不知所終,此亦可為治病者之鑒。


 


會通膏,請見http://www.tcmet.com.tw/formsrc/detail.asp?kingidreq=1811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tedxtaipei.com/talks/tedxtaipei-2010/unlearn/%E9%99%B6%E5%96%86%EF%B9%A3%E6%94%BE%E4%B8%8B%E6%89%8D%E8%83%BD%E7%8D%B2%E5%BE%97%E6%9B%B4%E5%A4%9A/

學醫不也是要如此嗎?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燈下這本厚厚的書


A4大小,六百多頁


是我這些日子以來


研讀古醫書摘錄下來的成果


 


它--


還會再長大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景岳曰:


其有脈見微細,血氣素弱,或腫而不潰,潰而不斂,或飲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嘔吐泄瀉,手足常冷,膿水清稀,是皆大虛之候。此當全用溫補,固無疑矣。然不獨此也。即凡見脈無洪數,外無煩熱,內無壅滯,而毒有可慮者,此雖非大虛之証,然察其但無實邪,便當托裡養營,預顧元氣。何也?蓋恐困苦日久,或膿潰之后, 不待損而自虛矣。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騎竹馬的!


挺有意思的!


抓好喔!可別摔著了!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在失意的時候,喜歡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或當事人。


然而在失馬之際,是否也曾想過另一句,「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呢?



 


古人說:「得意不失道,失意不敗德。


願自勉之。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士人病瘧久不愈,有道士來,以棗一枚,按病患口上,咒曰︰我從東方來,路逢一池水,水內一尊龍,九頭十八尾,問他吃什么,專吃瘧疾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連咒三遍,將棗納入口中,令嚼食之,遂愈。(《二酉余談》。)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曰:


「善服藥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7 Sat 2010 09:05
  • 陰暑

張景岳曰:


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于暑。故其為病,則有陰陽二証︰曰陰暑,曰陽暑,治猶冰炭,不可不辨也。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于深堂大廈,或于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于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 身形拘急,肢體酸痛等証。


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即傷寒也。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証,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內,治宜溫中為主,是亦陰暑之屬也。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在仲景即謂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于長途,或于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証。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治宜察氣之虛實,火之微甚,或補或清,以固其氣。此與陰暑之治,大有不同,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誤人不淺矣。


陰暑証,或在于表,或在于裡。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總由恣情任性,不慎風寒所致也。陽暑証,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觸冒暑熱,有勢所不容已也。然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入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陽暑不多見,而陰暑居其八九。今之人治暑者,但見發熱頭痛等 証,則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無非寒涼,其不達也亦甚矣。


傷寒之病,雖同為寒邪,而名有不同也。傷暑之名,雖可同為暑邪,而病有不同也。傷寒之名有不同者,在冬之寒,即謂之正傷寒;在春之溫,即謂之溫病;在夏之暑,即謂之暑病。是溫病、暑病。亦皆傷寒之別名耳。經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即此謂也。 傷暑之病有不同者,其因暑而感寒者,寒則傷形,即傷寒也;因暑而受熱者,熱則傷氣,即傷暑也。是內傷外感,俱有暑病之不同耳。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即此謂也。蓋氣盛身寒者,謂身受寒邪而氣無恙也,故曰傷寒。氣虛身熱者,謂身冒暑熱,而熱傷氣也,故曰傷暑。此義人多不解,而謂傷寒 者必身寒,則于理不通,而大昧經旨矣。


 


喻嘉言曰:


今人治暑,概用香薷飲,大謬。按:香薷辛淡,辛能發散,淡能滲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果真身熱煩躁嘔吐,小便不利者,合黃連以解暑,靡不應手獲效。若氣虛胃弱之人,食少體倦,自當多服參、耆,豈能堪此發泄?苟誤用之,虛其虛也。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戎云:


若人氣血壅盛,榮衛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


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榮衛短澀,寒搏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


此治虛實之大法也。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法治腫,大都不用補劑,而多用去水等藥,微則分利,甚則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導水茯苓湯之類,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車神佑丸、浚川散、禹功散、十棗湯之類,皆所以逐水也;再如巴豆、朴硝、針砂、滑石、三棱、蓬朮、麝香、琥珀、土狗、地龍、田螺、水蛭、鯉魚、鯽魚、蘿匐子、蘇子、商陸、葶藶、杏仁、防已。秦艽、木瓜、瞿麥、通草、厚朴、赤小豆、豬苓、海金砂、五加皮、大腹皮、羌活、獨活之類,無非逐水利水之劑,但察其果系實邪,則此等治法,誠不可廢,但必須審証的確,用當詳慎也。凡今方士所用,則悉皆此類,故能晚服而早通,朝用而暮瀉,去水斗許,腫脹頓消,效誠速也;但彼不顧人之虛實,不慮人之死生,惟以見效索謝而去,不知隨消隨脹,不數日而復,脹必愈甚,苟以年衰積損之証,而復遭此劫,則百無一生矣。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