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是范中林老前輩的醫案:


 


太陽少陰證鼻衄


  冉××,女,72歲。成都市居民。


  【病史】19754月,感冒後鼻內出血。就近至某醫院請中醫治療,診為肺熱。連服清熱解表劑,病勢不減。家人急用雲南白藥塞鼻內,用三、四瓶後,血仍滲出不止。延至第六日,到××醫院五官科診治,無效,遂來就診。


  【初診】鼻衄已十日,鼻腔出血仍陣陣外滲,血色暗紅,面色蒼白。飲食難下,四肢逆冷,惡寒身痛,微咳。舌質暗淡,苔白滑,根部微黃膩。陽虛之人,外感寒邪,正氣虛弱,失血統攝,陽氣被遏,脈絡淤滯,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此屬太陽少陰證鼻衄。


  法宜助陽解表,溫經攝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主之。


  處方:麻黃10克 制附片60(久煎) 遼細辛3克 炮薑30克 荷葉10(醋炒) 炙甘草20克 二劑


  【二診】上方服一劑,出血減;二劑後,血全止。因年邁體弱,難以複元,再以四逆湯加益氣之品續服。


  處方:制附片30(久煎) 炮薑15克 炙甘草10克 黨參10克 上肉桂10(沖服)  大棗30克 三劑


  【三診】精神好轉,飲食增加。但氣血虧甚,囑其以生薑羊肉湯加當歸、黃芪燉服調補。


  19792月追訪:患者已76歲,病癒後身體尚好。


  【按語】本例鼻衄,證屬寒中少陰,外連太陽。治以表裏雙解,佐以溫經攝血,三診而衄止。


  或問:仲景有“衄家不可汗”之戒,此例何以用麻黃?因患者兼有太陽傷寒之表,具麻黃證。方巾重用附子,溫少陰之經,解表而不傷陽氣;麻黃不配桂枝,並重用炙甘草以制之,則不發汗而祛邪。臨床所見,衄家並非皆不可汗;亦有用汗法而愈者。不同病情,須具體分析。


 


建木按:


  上文說「鼻腔出血仍陣陣外滲」,可見鼻衄的量不多,是外滲,而不是滾滾而出,所以這種情形,個人粗見,不當稱之為「衄家」。


  既然不是「衄家」,當不在「衄家不可汗」禁忌之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