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食物和飲食,已經因為交通流暢的關係,變得多樣化。
舉個例子來說,營養價值極高的地瓜,其原產地是在南美洲--很難想像吧!芒果的原產地印度,蓮霧原產地在馬來半島。
延續前一篇的問題,我想試著提出一些反問:
海邊產鹽,是不是內地人就不適合吃鹽?
南方產米,北方人得桂枝湯證,就不該啜熱稀粥?
北方產梨,所以南方人得溫病,不適合吃梨子?
……
還有,有些人提倡要吃當令的水菓,主要是因為當令的水菓農藥比較少的緣故吧?
不過,問題沒那麼簡單,之前新聞不是說茼蒿的農藥高的嚇人嗎?茼蒿是冬天的產物,夏天天氣熱種不起來的。所以這又打破當令蔬菓農藥比較少的迷思。
或曰,夏天天氣熱,所以產西瓜來解渴,所以要吃當令的水菓。此話又不對,難道夏天沒產荔枝,荔枝吃多了可會上火的。
或曰,南方天氣熱,所以產西瓜來相克。此話又不對,南方難道不產榴槤這種熱性水菓嗎?南洋還產香料,個個都是辛溫的食物呢!
或曰,南方天氣熱,所以染病多是溫病,南方無傷寒。此話也不對,南方天氣熱,所以多貪涼,汗後沖冷水澡、咨食生冷瓜菓者多,怎無傷寒。加上拜現代文明之賜,冰品和冷氣,不是更加殘害陽氣。以前的人是一年有四季,現代人是一日有四季,怎麼說?夏天戶外熱,戶內開冷氣,戶外戶內走一趟,等於過了一年,所以夏日豈有無傷寒之人,豈無麻黃湯、桂枝湯證、甚至四逆湯證呢?
所以,延伸到中醫的觀念來說,不必拘於五運六氣、不必拘於春夏秋冬、不必拘於東西南北,有是證則用是藥,此中醫真正治病和養生的原則。
古人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您要我說八八六十四卦,我說不出來,您要我講講繫辭,我也沒那麼學問。但是《易經》之「易」,有三意,「簡易、變易、不易」,我對易經的瞭解,只限於此:一年有四季是「不易」的道理,冬天應寒但有時而溫,是為「變易」,這是如此「簡易」的事情啊。
不好意思,網上有易經的高手,在下獻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