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生物科技發達,時常有生技公司業務拜訪,推銷其產品,皆為我所拒絕。
蓋萃取中藥的某些成份,已不是中藥。
中藥的單味藥,成份很複雜,很多成份以現在的科技仍然無法得知,雖為單味藥,而實為複方。若只抽取其中某些所謂的有效成份,則濃度毒性皆加強,若不幸誤用,傷害大矣。而且萃取的中藥,還可能產生抗藥性。 郝萬山 醫師曾說了以下的故事:
「1958年,中國大陸,痢疾流行,非常厲害。中藥治療痢疾,黃連是一味非常有效的藥物。可是黃連這個藥,它的生產週期需要六年,一時全國黃連脫銷,國務院就提出來,要從其他的植物中提取黃連的有效成分。很快就有人研究出了從三棵針這種植物中提取小檗鹼,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連素。
黃連當時用於臨床,58年年末,59年一年,60年這一年療效極好,對治療痢疾療效很好,因此有關部門受到國務院的表彰。可是從61年以後,再用黃連素治療痢疾,沒有效了。這些痢疾桿菌產生了耐藥,對黃連素耐藥的菌株,再用黃連來治療仍然有效。我們國家好些單位聯合公關用了好多年,從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進一步研究它的分子結構,然後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成了青蒿素,這是一個單品,也是一個新藥。
有一項科研成果是『青蒿素抗瘧原蟲的研究』獲得了國家的科技獎。大概是三年還是四年後,我也記不清楚,又有人有一項科研成果獲得了獎,那麼後面那個成果的名字是什麼呢?『抗青蒿素原蟲的研究』,也就是說,第一項科研成果是青蒿素原蟲的研究,幾年後,又有一項成果,抗青蒿素瘧原蟲的研究。
我沒有把話說顛倒吧,也就是說,青蒿素到臨床上沒有幾年,瘧原蟲就產生了耐藥,而且耐青蒿素的這些瘧原蟲對已知的抗瘧藥都耐藥,但是再用青蒿煮水,又有效。我講了這兩個例子,我接著又說了一個例子。」
中藥講求藥性,單味藥未萃取時,中醫師可以知道它的藥性,一旦萃取有效成份後,與幾乎變成西藥,藥性改變的可能性極大,誤用的機會則大大的增加。
所以,我一向反對使用萃取的中藥。
目前一般所謂的科學中藥,只是濃縮而已,並非萃取,請勿混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