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2/19 04:09 記者羅欣貞/專題報導
高雄縣市去年本土登革熱病例合計達400多例,屏縣僅1例,個案經研判應是在高雄工作受感染,如何在嚴峻疫情中全身而退,屏縣默默進行的「生物防治」功不可沒。
台灣20年前發生登革熱大流行,之後約每隔3、4年就會傳出區域性流行疫情,長期下來,一旦發現病例或防疫需要,多採噴藥為主要措施,令專家憂心病媒蚊的抗藥性提高,因此生物防治再度受到重視。
屏縣從95年起,在噴藥之餘,即開始針對高危險防疫區輔以生物防治法,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呂孟倫表示,屏市屬於重要防治區,91年流行時全國共5000多例,其中光是屏東市就有300多例,93年屏市也傳出280個病例,都是疫情最嚴重地區。
衛生局鎖定每次流行都有疫情的里別重點列管,發現長年積水、無流動水源的地下室、水池、水溝,怎麼清也無法根除孳生源,「那麼試著養魚吧﹗」。
衛生局技士黃清龍表示,放養大肚魚或孔雀魚,讓魚吃掉孑孓,用自然的方式讓蚊子無法繁殖生長。
選擇特殊孳生源進行生物防治試驗3年來,在97年顯現成效,高雄縣市不斷傳出疫情之際,一溪之隔的屏東市,只在97年1月1日確定1起本土病例,且持續1年多沒有再增加新的本土登革熱,小魚立大功,讓衛生局對生物防治有了更大的信心,衛生局的「養魚事業」正持續擴大中。
建木按:
早就該用這個方法了。
每次看到疫區的衛生人員,提著噴槍,浩浩蕩蕩進入私宅噴灑毒藥(依法不得拒絕),真是令人心痛。殊不知,此舉根本無法完全消滅蚊子,反而會讓蚊子增加抗藥性而已,不但如此,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得不償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