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看這個報導


 


睡覺盜汗多因陰虛、貧血、憂思傷心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0/26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突然流很多汗,但皮膚摸起來卻感覺冷冷的,小心這就是盜汗現象!新竹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鄭阿乾表示,所謂盜汗,指的是睡覺時出汗,但醒來後就停止,從中醫角度來看,起因多是陰虛或貧血所造成,這類患者常伴有失眠、血壓偏低、手心熱、口乾舌燥等現象,治宜滋陰降火,按摩少府穴、陰陵泉穴也有幫助。


   鄭 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汗是人體津液所化生,容易盜汗者多因情緒過度憂思驚恐以致於傷到心神,此時宜養心、固脾安神,加上少府、陰陵泉等穴位的按摩,可望達到治療的效果。


  少府穴屬心經,位在第四、第五掌骨間,為精氣所聚之處,能凝神志、調心氣,對改善心悸、盜汗、心神不寧等症狀有助益,按摩時只要用大拇指指尖按壓即可,可能產生痠脹感,建議早晚各一次,每次兩分鐘。


  陰陵泉穴屬脾經,位在足脛骨內側膝眼下緣凹陷處,為脾經聚集的要穴,能清脾理熱,化濕通暢,因此具有止盜汗、通小便、消水腫等作用,按摩時,需正坐,然後將一隻腳抬到另一隻腳上,用大拇指直接按壓穴位,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鐘左右。


 


  再來看看明‧張景岳怎麼說:


  張景岳曰:「


  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盜汗者。


  自汗者,濈濈然無時,而動作則益甚。


  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


  諸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洩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治宜清火補陰。


  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


  然以余觀之,則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多陽虛也。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故或以飲食之火起于胃,勞倦之火起於脾,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于寐時則衛氣入于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辯之?


  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然汗發于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之牝牡,亦猶蕩舟于陸而駕車於海耳。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屬,必所當用。餘別有治按在傷寒門戰汗條中。」


 


  這樣各位明白了嗎?千萬別以為盜汗必多因於陰虛。余臨床所見,盜汗反而多見於陽虛。故陰陽虛實,極易惑人耳目,醫者不得不慎重辨識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