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之為道,最為微渺而難知也。方書論脈愈詳,而指下愈亂,何苦張大其言,以人命為戲乎。 張心在 先生,余未識面,而神交久之。其著持脈大法,取八脈為綱,與舊說八脈稍異,皆其顯然可見者為據。非若李瀕湖,張石頑等,以二十八字為憑空掠影之談。一曰浮…;一曰沉…;一曰遲…;一曰數…;一曰細…;一曰大…;一曰短…;一曰長…;……。


  客曰:信如前法,則古人所傳許多脈象,可以盡棄而不言歟。余曰以此八脈為綱,餘脈即於八脈中認其兼見之象,亦易易耳,棄之可也,不棄之亦可也。(摘自《醫學實在易》)


 


(建木按:可見陳修園的脈法並不複雜,近來看到有人引用陳修園的一些憑脈辨證的醫案,其實那些醫案本為易思蘭所有,見於《續名醫類案》,此書為清‧魏之琇所撰,魏氏生於1722年,卒於 1772年。陳修園生於1753年,卒於1823年。從時間上來看,這些醫案當屬易氏所有無誤)


後記:(2010/03/15)

《金匱王函經二注》(1678年)清.周揚俊著,自序中有提到易思蘭。


google查到「易大艮,明末醫生,字思蘭。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著《醫案》一卷(1644年)。治案以據脈求因,層層設問以剖析病情、病因、病理變化及處方用藥為特點,治法以開郁為先,繼用補益,案末附自創方11首。收入《醫林指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建木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